作者:宋亞萍(陜西新華出版傳媒集團總編輯)

作為該書的全程參與者,我感到《國家至上》這個名字極為響亮,很有力度,也真正地、深刻地揭示了這本書的精神內核和思想主題。
幾年前,當這本書稿擺在我面前時,它與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本書有很大的距離,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那時,無論對作者還是對策劃者來說,都還沒有提煉出這本書的精神內核和思想主題。
早期,引起大家關注的是2015年獲得“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獎、2017年又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惫鈽s稱號的徐立平的感人事跡。他的事跡使我們把目光投向我國航天事業發展背后默默奉獻的工匠們。所以,那時我們琢磨把這本書定位為《大國工匠》。當時,宣傳和弘揚工匠精神是一個熱點話題,我們感到自己觸摸到了時代脈搏,應該傾力打造。
但隨著作者不斷地深入采訪,不斷地閱讀資料,我們漸漸感覺到,在我國戰略導彈動力系統研發過程中,有一大批杰出的科學家和科研人員、工程技術與管理人員,他們在沙漠荒灘、深山峽谷建立基地,風餐露宿,披星戴月,艱苦創業。出于保密的需要,他們隱姓埋名,斷絕與外界有礙工作的一切往來,默默無聞地為祖國的國防尖端科技事業作貢獻,有的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真正是“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所以我們想,那就寫這些隱姓埋名的人吧,書名就叫《國家隱士》。
但我始終認為這個書名不夠貼切,不能充分體現航天人的精神追求。這個過程中,趙韋先生也在不斷地思考修改,反復打磨。我已經記不清改了多少遍,印象最深刻的是,當策劃編輯屈奇把幾經修改的書稿交給我時,我拿在手里,感到沉甸甸的,心中充滿期待。
看完書稿以后,我還是覺得不滿意,就是感到沒有提起那股勁兒,貫穿全書主線的精氣神沒有提煉出來。我們又進行討論,不斷地挖掘主題,直到有一天,屈奇告訴我,這本書應該叫《國家至上》。我一聽,大為高興,就是它了。
1984年,張愛萍將軍為航天四院的題詞就是“國家至上,爭創一流”。那時,經過20多年的努力,四院的研制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已經到了可以搞大發動機的時候了,但卻遇到了我國政治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國家的戰略方向已經全面調整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成了對軍工行業的新要求。而這對邢球痕他們那一代軍工人,是難以接受的。他們做了幾十年的軍工,現在卻要他們搞民品,不僅感情上不能接受,實際上也困難重重。但張愛萍將軍的一句話,卻讓他們放下一切疑慮融入了這個大時代。張將軍說:“要從國家利益出發,搞軍工的干民品,這是國家的需要,必須搞?!闭沁@個“國家需要”,一下子觸動了他們靈魂深處的東西,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國家的安排。
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就開始研制固體燃料,20多年的時間里,他們在簡陋的條件下工作,鉆進人煙稀少的山區,住過破廟,睡過草棚。研制過程中,有人為之受傷致殘,有人為之獻出了生命。這一切,他們都無怨無悔,因為這是他們的使命,因為他們心中懷著同樣的信念,那就是“國家需要”。
進入21世紀以后,固體發動機研制終于進入了“躍龍門”的大好時期。第二代航天人已經成為骨干力量,甚至第三代航天人也已經成長起來了。他們仍然傳承著“國家至上,爭創一流”的航天精神。又是一個20年,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中國固體發動機技術迅速邁入世界第一梯隊行列,不僅在戰略導彈發動機的研制上,甚至在航天領域也開辟了新的天地,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貢獻了獨特的力量。
總之,這一代代航天人始終甘于默默無聞地奉獻,為國家、為國防、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鋪路石,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他們有家國情懷,有“國家至上”的精神。
找到了這一貫穿全書的主脈,這本書就有了靈魂,有了精氣神。終于,我們可以把這樣一本真實生動記錄固體發動機研制的艱辛歷程,集中反映航天人和軍工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始終體現“國家至上,爭創一流”精神的圖書呈現給讀者,希望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責任編輯 王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