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面臨著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促進經濟向好發展的客觀要求,需要樹立“危中尋機”的意識,奮力追趕超越,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創新驅動、推動區域協調、壯大縣域經濟和加快要素市場配置改革等為主要內容,加快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國家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為依托,加快我國傳統產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堅持淘汰過剩落后產能、釋放優勢產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為承接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做實做強做優騰出更多的環境容量和生產要素。要抓住以5G、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型基建和交通、水利、能源等傳統基建的投資機遇,積極發揮科技金融、能源金融、綠色金融等對實體產業的支持和保障作用,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激發民間資本投資活力,促進地方科技創新、金融聚集、產業發展、人才匯集實現有機統一。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促進資源融合和激發創新活力。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區國企、軍工、科技資源雄厚的比較優勢,推動軍民融合、部省融合、央地融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更加凸顯原始創新的基礎地位,產業創新的核心功能和高技術創新的引領作用。從管理體制、運營機制上,大膽探索和積極嘗試破除制約人才、信息、技術、價值等要素合理有序流動的壁壘,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各級各類人才(團隊)的引進、培養、選拔和使用創造便利條件,激發創新活力、挖掘創新潛能,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需求與地方經濟社會需要。
加快推動區域協調,促進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形成新格局。在統籌做好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保護和公共服務的過程中,強化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等區域板塊的各自特色。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充分利用交通區位、科技資源、裝備制造、金融資本等聚集優勢,實現東部發達地區協同創新發展;抓住當前能源產業發展向好態勢,加快推動能源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專業化園區,實現能源富集區產業轉型升級;統籌做好脫貧攻堅、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生態產業體系,突出生態優先、強化創新驅動,推動軍民產業融合、促進央地企業合作、抓好部省項目對接,實現欠發達地區綠色發展。
壯大縣域經濟發展,確保脫貧攻堅目標如期實現和帶動鄉村振興。以縣域工業集中區及產業集群建設和重點示范鎮、文化旅游名鎮建設等為主要抓手,做好各地的特色產業。借助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契機,強化土地和財政建設性資金保障,加快補齊縣域經濟發展的基建短板,并通過產業、就業、學業帶動和公共服務配套完善,加快推進搬遷安置區人口市民化進程。通過積極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增強縣域經濟承載能力,實現中小城鎮差異化發展空間格局,進而圍繞城鄉融合和特色城鎮建設,并充分利用好各類農村金融扶貧的政策工具,確保脫貧攻堅各項任務目標的如期實現和帶動鄉村振興。
加快要素市場配置改革,促進各種生產要素的高效聚集與有序流動。加快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產業帶動的樞紐經濟,將實現創新要素、生產要素、資源要素的物理流轉和空間聚集的功能。以打造具有影響力品牌的會展業為代表的門戶經濟,發揮我國主要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對外輻射和推介效應,增強地區經濟對各種生產要素的吸引力。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為各種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創造更加便利的條件,不僅將促進區內和區際之間的交換和互動,通過建立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和加快開展營商環境評價,也將推進我國要素市場的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和煥發新的活力。
作者簡介
周 賓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 王順利)